ANITA:一個海巡署的熱帶水果,然後會喝咖啡、讀書、寫報告、教西文。個人網站:http://www.wretch.cc/blog/verde0830
細節:好的作品沒有贅敘,場上看得聽得都有意思。
《卡蜜諾》(Camino)這部電影的靈感來自20年前的真實故事。片中的Camino是一個11歲的小女生,這一年她經歷了戀愛與死亡這兩個全然不同的事件。
Mr. Meebles es un hombre pequeño y sabio, pero que tiene un problema...... que no existe.
這部電影非常迷人,尤其是細節的鋪排,幾乎一個鏡頭也捨不得放過:正片開始時,學校的地毯、夢寐以求的洋裝、Camino初夢見Jesús的腳邊、Camino與Jesús相遇心田時,處處都看得見紅色小花,如同電影題名,”Camino”在西班牙文有「道路」和「旅程」的意思,Camino散發的花香,是她要走過的那條小徑上開的花吧!出生即決定死亡,不同在於每個生命如何演繹,怎麼走過旅程的每一站。
我有時會想像著誰是甚麼麵包,這裡讓我想著誰是甚麼味道。「非自願記憶」的味道:當我聞到露得清沐浴露的味道在水蒸氣下發散,就會想起某一年暑假,在蘭嶼遇到一群環島的人,這種立即的抽離,毫無疑問的就是這個事件的味道。
幽默:掛著眼淚笑著離開。
我外婆去世的時候,她的熟人、親人在告別式上問候聊天,因為這個場子沒甚麼好交際的,大家的臉上看不出甚麼關於禮儀的表情,其實每個人都很自然地談笑,我聽到舅舅對著外公說,「我今晚就帶你去外面跳舞。」外公聽了之後,眼睛瞇瞇地笑了一下,但兩邊嘴角是往下的,一直到他去世。
片中Camino愛上小男生Jesús,他的外號叫作Google,他的媽媽說他本名叫Jesús,但還是Google比較好。仔細想想這聲音雙關,耶穌的綽號叫Google,真的蠻幽默的,而且他媽媽在講這句話時,片中的氛圍其實蠻沉重的。如果我有禱告的習慣,那很多是在Google發生,我請求搜尋引擎幫我找資料,依語言、依時間、依地方,我肯定在心裡說過很多遍肯定句讚美它。
思考:電影是一文本,文本是一論述。
存在的問題:片中的童話繪本《米伯先生》(Mr. Meeble)據對白說他擁有智慧,但他有一個問題,即他不存在。另外片中Camino叫爸爸用攝影機拍坐在病房的上帝,這拍攝一景在片尾播映時,椅子空無一物。從古至今,多少人在上帝存在的問題上辯證,片中的人真的看到上帝了嗎?看到的、沒看到的、相信的、不相信的人爭吵這個問題,這是不是上帝的問題?如果從片中後來病重失明的Camino來說,她在斷氣的那一刻看見了,病床上方天花板貼的耶穌畫像,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那是類似笛卡兒說的身心二元,但又不是那樣迥然二分,最後超越身體感官,Camino看到了耶穌。對她來說這不是問題,她去世之前就看過上帝出現在病房,這會不會是小信與大信的問題?
影片資料:
Camino (Spain)138
min - Drama - 17 October
2008 Director: Javier Fesser Writer: Javier Fes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