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從來就不容易,所以我們需要彼此;但是道別更難,所以每一次的選擇都只能更膽顫心驚。而這一路走來,不斷傷痛又癒合的自己,是更強壯、還是更蒼老了?"
《Before Midnight》是我最喜歡的電影在2013年。剛好看到時光之硯有關於這部電影的文章,由於寫得太好了讓內心很有感觸,所以開頭引用了內文一小段。會這麼愛這部電影或許是在傑西身上找到了自己的投影,就像文章開頭引用他的台詞:「我做了這麼多,就只是為了逗你笑而已。」 人常常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卻只是想要完成一個很簡單的願望,就像徐若瑄在周杰倫《伊斯坦堡》中寫說:
“原來我只想要你陪我去吃漢堡 說穿了其實我的願望就這麼小 就這麼每天祈禱我的心跳你知道”
浪漫真的很簡單,從給予一個微笑到贈送一顆鑽石都是浪漫。當然沒有浪漫情懷的人很難理解那種從細小點滴之中提煉出充滿想像和情緒的愛意。然而真正困難的是「愛」,無論是對家人、朋友、伴侶,甚至是對陌生人的愛。 伯格曼試圖在《Sommaren med Monika》電影裡為自己找到愛情與婚姻的出口,然而卻在結尾留下了一個對生命答案的無奈。我們從自己當時的欲望投射出「另一半」的理型,踏上人生漫長尋根之旅後找到並結合了,看似完美的結合卻在多年後卻總無法如願持續,因為萬物都不斷在變化,人的欲望也是,自然投射出來的理型和現實的伴侶有了落差,所以常常我們會有「曾經一切是那麼美好,但如今已不再」這類的感概。
“Man can do what he wants but he cannot want what he wants.”
驟看人似乎被往前面拉,實際上卻是被從後面推的。我們在生命逐漸消逝的時間流中與記憶不斷搏鬥著,那些現實與理想的落差日以繼夜的折磨靈魂,你才會驚覺「人生是非常悲苦的」。然而在往後的時間裡面,那些累積的傷痛會在內心不斷提問與質疑自己,所謂的「正面思考」其實是帖止痛藥而已,活著從來就不容易。
伯格曼也是。傑西和席林也是。我也是。你也是。
延伸閱讀:
【電影】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 電影配樂能告訴我們 愛情究竟是什麼模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