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致青春」的惆悵跟「那些年」的低俗甜膩 - Wine Muses 酒繆斯雜誌|電影 音樂 酒 藝術 文化 哲學 評論

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電影】「致青春」的惆悵跟「那些年」的低俗甜膩




愛情與現實,你(妳)會怎麼置放兩者?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其實我一直有一個毛病,買書、買DVD都是看封面喜歡看名字喜歡就買,難免買了許多爛書爛電影跟爛CD,可是也得到非常多的意外驚喜。「致青春」光看片名就非常喜歡,可能是因為我還站在那個「青春已離去卻又依舊嗅的到那些芬芳氣味」的年紀。這部電影前半段在描寫對於一群大學生如何理解與追求愛情,作者或是導演在角色的設定上,似乎想要埋下某種關於愛情的象徵,愛情至上的或是犧牲愛情換取生活的,但隨著影片情節的發展,這些角色的形塑卻彷彿漸漸地模糊交融到了男女主角身上,這樣的混亂可能是無心也可能是有意。讓我想起本雅明對於圖書分類的方式就是不分類,因為,愛情本質上,不是人說了算,就像以愛情為重的阮莞,也終究要對愛情低頭,想要待價而沽的黎維娟,還是免不了要在愛情裡短暫地拉扯一番。隨著男女主角愛情的發展,電影的色調由亮彩轉為灰暗,離開學校的所有人,究竟以青春之名換取了些什麼?本片唯一的敗筆可能就是後半部的處理太過倉促,許多故事的交待都略顯浮掠,包括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現的韓庚,可能因為是新手導演處女作,即便片長已經兩個小時,卻還是沒能掌握交待一些細節,但是這部片還是讓趙薇得到非常高的評價。至於趙又廷也有點可惜,除了外表魅力以外,演技就僅存與〈痞子英雄〉或〈艋舺〉裡一樣的兩種─臭臉與大吼;跟女主角「薇女郎」楊子姍比起來,趙又廷的演出便缺少了層次。


「致青春」的惆悵與「那些年」的甜膩


一直以來,總會有著一個迷思,以為對岸的文化、藝術、音樂、電影等所謂軟實力,並不如台灣來的有深度,看過「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一片後,我發現,這真的是一塊矇眼的布;就「致青春」一片中流洩出來某些對現實與愛情的深沉的、掙扎的、反思的意象,對比題材近似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致青春」中,不見「那些年」那種對青春甜膩愛情的懷念與留戀不捨;只有逝水般的遺憾與感傷;同樣接近的世代,昇平之世的感觸畢竟是淺了,九把刀寫出了很多我們共同的回憶,喜歡一個人是直白露骨的,電影的鋪陳也是直白露骨而顯得有一點點低俗;趙薇(導演)、李檣(編劇)與辛夷塢(原著)寫出了不同世界裡同樣一個世代的愛情與青春,同樣美好直白,似乎卻又多了那麼一點掙扎與扭曲。我想,深度就在這,這是非戰之罪,環境使然。感受完「致青春」總是多了那麼一點惆悵;看完「那些年」我只記得上課打手槍的柯震東。

封面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