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 Do."
創造 Apple II 和 Macintosh 的傳奇故事,本來隨著他被踢出蘋果而宣告結束,卻在救世主之姿回歸的續篇中用 iPod、iPhone、iPad 三部曲再創巔峰,這隻不死鳥的傳奇故事在世人的不捨與眷戀中被歌頌著,用著各種形式。 這部描述蘋果創辦人賈伯斯 (Steve Jobs) 的傳記電影,在全世界的期盼下盛大出場,卻在萬人噓聲 (IMDB 5.6分) 中黯然收場。
這部電影與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的【社群網戰】有了天差地遠的分別,完全不是同一個等級的作品。描寫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的創業故事,用了一句化點亮整部電影:「想要得到五億個朋友就得先樹立幾個敵人(台版:想要成就五億人的社群王國就得先背叛幾個朋友)」,反觀賈伯斯的電影呢?用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夠瘋狂的人就能改變世界」展現賈伯斯的「一生」,然後用兩小時訴說著這位百年之後還會被歌頌的一代偉人,他那說長不長的五十六年歲月,會不會太短了?
我想這兩部電影最大的差異在於故事的「長度和深度」。
馬克祖克伯格跟賈伯斯相比等級差了不止一階,他只有「未來」勝過賈伯斯而已,嚴格來說前者人生相較於後者是「平凡」的,而賈伯斯毫無疑問絕對是「不凡」。所以,大衛芬奇只說了馬克創業起家的那一段「平凡」故事;相反的,賈伯斯可是從車庫創業說到他被逐出蘋果,最後回歸再創盛世的「不凡」故事,導演喬舒亞麥可史坦只有兩小時能夠展現。這大概已經是多數人認為的缺點,因為太龐大太雜太多導致重點無法突顯出來,每段時期的表現令熟知賈伯斯故事的我們不夠滿足,或許50年後播放這部電影會比較剛好,但對於剛失去賈伯斯的世人而言,這部電影遠遠不夠。總結來說,因為電影述說的時間長度不同導致表現出來的深度也相異,賈伯斯的確是談了太多卻說得不夠多,使得這個不凡故事變得異常平凡了。
艾西頓庫奇已經是把賈伯斯「演」出來了,加上這算是賈伯斯辭世後第一部電影,歷史定位相當明確,但私心希望下一個版本的賈伯斯傳記電影能夠滿足我們這些凡人追求非凡人生故事的渴望。直到今天為止,看到蘋果網戰為賈伯斯逝世挑選的照片仍然會心中一陣悸動,因為我見證了一代偉人的離去和他留下的不死鳥傳說,如果我的偶像比爾蓋茲也去世的話,那真的會讓我會為了時代更迭的神速而感到傷悲。
不管怎麼樣,還是謝謝你,Steve Jobs (1955-2011)。
這部電影與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的【社群網戰】有了天差地遠的分別,完全不是同一個等級的作品。描寫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的創業故事,用了一句化點亮整部電影:「想要得到五億個朋友就得先樹立幾個敵人(台版:想要成就五億人的社群王國就得先背叛幾個朋友)」,反觀賈伯斯的電影呢?用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夠瘋狂的人就能改變世界」展現賈伯斯的「一生」,然後用兩小時訴說著這位百年之後還會被歌頌的一代偉人,他那說長不長的五十六年歲月,會不會太短了?
我想這兩部電影最大的差異在於故事的「長度和深度」。
馬克祖克伯格跟賈伯斯相比等級差了不止一階,他只有「未來」勝過賈伯斯而已,嚴格來說前者人生相較於後者是「平凡」的,而賈伯斯毫無疑問絕對是「不凡」。所以,大衛芬奇只說了馬克創業起家的那一段「平凡」故事;相反的,賈伯斯可是從車庫創業說到他被逐出蘋果,最後回歸再創盛世的「不凡」故事,導演喬舒亞麥可史坦只有兩小時能夠展現。這大概已經是多數人認為的缺點,因為太龐大太雜太多導致重點無法突顯出來,每段時期的表現令熟知賈伯斯故事的我們不夠滿足,或許50年後播放這部電影會比較剛好,但對於剛失去賈伯斯的世人而言,這部電影遠遠不夠。總結來說,因為電影述說的時間長度不同導致表現出來的深度也相異,賈伯斯的確是談了太多卻說得不夠多,使得這個不凡故事變得異常平凡了。
艾西頓庫奇已經是把賈伯斯「演」出來了,加上這算是賈伯斯辭世後第一部電影,歷史定位相當明確,但私心希望下一個版本的賈伯斯傳記電影能夠滿足我們這些凡人追求非凡人生故事的渴望。直到今天為止,看到蘋果網戰為賈伯斯逝世挑選的照片仍然會心中一陣悸動,因為我見證了一代偉人的離去和他留下的不死鳥傳說,如果我的偶像比爾蓋茲也去世的話,那真的會讓我會為了時代更迭的神速而感到傷悲。
不管怎麼樣,還是謝謝你,Steve Jobs (1955-2011)。